《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》是什么?为什么会有这个成语?

成语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,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。当时,蜀汉的刘备派遣他的军师诸葛亮去向东吴借荆州,结果成功地借到了荆州。而东吴的孙权却因此而感到非常懊恼,因为他原本也想要荆州,但却被诸葛亮先下手为强。于是,孙权派出他的将领周瑜前去攻打荆州,以夺回它。

然而,周瑜并没有料到诸葛亮会在荆州中设下一道难以攻破的铜雀台阵,导致他的军队在攻打荆州时遭受了惨败。周瑜在这场战役中不得不牺牲,并且,他的失败也意味着东吴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权。

在周瑜的死亡之后,孙权非常悲痛,但是,他的部下却在他哀悼的时候却在一旁大笑。这些部下并不尊重周瑜,因为他们认为周瑜在攻打荆州的时候是出于自己的私心,而不是出于东吴的利益。他们认为,周瑜的失败是他自己的错,而不是因为诸葛亮的阴谋。

这就是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,当一个人因为某个事情而非常高兴时,往往会忘记了那件事情的本身。在这个典故中,孙权因为周瑜的死而非常难过,但他的部下却因为周瑜的失败而大笑。他们的快乐让他们忘记了周瑜的死亡,以及周瑜为东吴所做的贡献。

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成语的来源,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文化。在三国时期,各个国家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,而这场战争也是其中的一部分。周瑜和诸葛亮都是非常聪明的军事家,他们的行动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。然而,他们的行动也经常会因为个人的私心而受到干扰,这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普遍问题。

这个典故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。在这个时期,战争对于社会的影响非常大,因为它会导致很多人失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。因此,人们往往会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,而不是表现自己的快乐。然而,在这个故事中,孙权的部下却因为周瑜的失败而大笑,这显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非常复杂。

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它还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文化。虽然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了很久的时间,但它的影响仍然可以在今天的社会中看到。